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永新)一场针对“车辆统筹”业务的整治风暴正在袭来。8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吉林、天津等地密集发布风险提示,直指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存在的非法经营风险。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吉林金融监管局指出,部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可能由未经授权的组织或机构办理,存在非法经营的风险。吉林金融监管局表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风险保障需求,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仍需谨慎评估其风险和合法性。
天津金融监管局同样发布提示称,消费者谨慎对待此类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业务。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业务不是保险业务,其经营主体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不是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对象,其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也不是保险合同,相关权益也无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得到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车辆统筹,有关部门已划定“红线”。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不得将机动车统筹、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等宣传为保险。
据了解,“交通安全统筹”这一原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的机制,此前频被部分机构包装成“类保险”产品对外销售,引发大量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
“‘车辆统筹’最初是交通运输行业内部互助机制,但被社会资本异化为变相保险产品。统筹业务游走在法律边缘,未被纳入保险监管范畴。不少车辆统筹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或跑路无法赔付。车辆统筹纠纷近年也位列投诉热点,主要涉及虚假宣传、理赔难、退保难等问题。”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统筹平台数量近年激增,资金规模庞大,社会风险持续累积,若爆雷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车辆安全统筹”上榜投诉热点。案例显示,2024年8月25日,消费者林先生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某运输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消费者称其于2024年8月22日在手机App上看到该公司发布的车险服务广告,该公司业务人员冒充是中国人保的工作人员,以可购买汽车商业险为由诱骗其通过二维码进行付款。付款后消费者收到的合同却显示是统筹服务,并非正规的商业险保单。
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保,但业务员称要收手续费不给退款。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该公司根本不是正规的保险服务公司,也没有在金融监管部门备案。
车主该如何增强辨别能力,避免遭遇车辆统筹这类“伪保险”?李超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车险时,应核验机构资质与合法性,凡名称含“统筹”“互助”“汽车服务”且无保险牌照的均属违规。同时需要警惕销售陷阱与低价诱导,统筹产品保费通常比正规保险产品低,但它可能通过提高免赔额、缩小保障范围转嫁风险。若报价显著低于市场价,应质疑其偿付能力。投保后立即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或“金事通”App查询保单有效性。若发现统筹合同,保存宣传资料、付款凭证,拨打12378(金融监管热线)或12315投诉。
针对保险公司应对“车辆统筹”的建议,江苏省保险学会近日发文表示,在经营管理策略方面,短期内,应排查和中介渠道合作情况,及时终止与任何统筹机构的业务往来;配合监管承接因统筹业务清理导致的车辆投保需求(如提供快速投保通道)。中长期内,针对运输企业风险特点,一企一策研究风险减量措施,整合车载设备、培训资源,为运输企业提供“保险+风险减量”打包服务,抢占政策红利,兼顾成本与抗风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