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易妍君
公募牌照审批节奏趋缓背景下,有券商资管 “退出”排队候审名单。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示信息,在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表中,仅剩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家机构,而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虽较早提交申请材料,却已“消失”在审批表上。
这是否意味着,广发资管主动撤回了申请材料?截至记者发稿前,广发资管暂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广发资管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材料于2023年1月19日获得接收,2023年1月30日补正。此后,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该申请事项无实质进展,直至近期“退出”申请名单。
与广发资管同期(2023年1月)申请公募牌照的招商资管,已在2023年7月获得监管核准;于2023年3月提交申请材料的兴证资管则在同年11月拿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
不过,自2023年以来,在券商资管队列,也只有招商资管、兴证资管获取了公募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公募牌照被看作是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公募牌照也是“保住”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硬性条件。
所谓参公大集合产品是资管新规下的特殊产物,是一类过渡性金融产品。按照资管新规相关配套规则的要求,2018年之前设立、符合相关条件的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需参照公募基金管理,并且要在规定期限内转为公募基金产品,否则将被采取规模管控等措施。
而将参公大集合转为公募基金产品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券商资管取得公募牌照;二是将产品移交给参股、控股基金公司管理。但第二种方式,会影响券商资管的管理规模。
不过,随着过渡期接近尾声,在申请公募牌照无望的情况下,将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旗下基金公司,已成为多数券商资管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下旬、3月下旬,广发资管曾先后就两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提交变更注册申请,拟将旗下一只FOF和一只混合型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其中,FOF的变更注册申请在4月下旬获得监管准予,并已在6月正式变更为广发基金旗下产品。
此外,今年5月,广发资管旗下共有5只资管计划的变更注册申请获受理;7月以来,广发资管又陆续提交了3只资管计划的变更注册申请,这些资管计划拟将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相关申请材料均已获监管受理。
除了广发资管,今年内,中信证券资管、光大证券资管也分别多次提交了旗下资管计划变更注册申请,拟将旗下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此外,中金公司、国证资管也有类似动作。
就目前来看,拟变更管理人的参公大集合产品以混合型、债券型产品为主,多数产品的规模在5亿元以下。
以广发资管为例,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拟变更管理人的广发资管盛世精选、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广发资管多添利六个月持有、广发资管弘利3个月滚动持有,其管理规模分别为0.88亿元、2.57亿元、1.34亿元、1.95亿元。
其中,广发资管盛世精选是广发资管旗下业绩表现较好的主动偏股型产品,截至8月7日,该产品自今年初以来的回报率为25.99%,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9.07%)。